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中国机床的困境背后:行业大而不强,追赶几十年差距在哪儿?

发布:2021-09-02  阅读:853

早在晚清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家康有为先生就曾经说道:“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

言之有理,国防军工实为一个国家的脊梁,更是被各国视为地位的象征。

机床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制造业的未来

这其中,国防军工当中的装备制造业又是国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不可挪动的基石。

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上涨,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而一些重大的装备制造更是关乎国家的国防安全及国家经济安全。

作为国家装备制造的根本,机床产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更加关键,一直被称为“制造之母”,高端的机床是一个国家战略资源的底气,而落后的机床产业对一个国家而言更是致命。

机床作为国之重器,兼顾着一个国家大大小小的制造行业,小到生活用品、普通电器,大到汽车、铁路、船舶制造、航空运输、风电、核电……

从某种层面上来看,一个国家机床的水平,大致决定了整个国家工业化生产的水平。

而就全球范围观察来看,大多数制造强国都必须先是一个机床强国。

因为只有具备了高端机床,才能够拥有高端制造,而高端制造水平则是高端零部件生产的前提保证。

因此,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必须先从寻求中国机床的出路开始,机床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制造业的未来。

中国机床产业大而不强的现状,短时间内没有办法扭转

尽管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其核心零件“机床”的生产上却不尽人意。就目前来看,中国的机床工具产业大而不强。

目前落后的机床业之所以并未对我国军工造成致命的影响,还得得益于中国不计成本的生产方式。

然而,中国机床产业大而不强的现状,在短时间内并没有办法扭转。日本的国际经济学家长谷川庆太郎还曾经在日本《呼声》月刊中放言道:“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

长谷川庆太郎表示,中国是没有技术力量的生产大国,要实现产业发展必须依赖从日本引进技术。

事实上,长谷川庆太郎的文章也确实印证了目前中国机床行业的困境。

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发展无论是起步还是技术都存在显而易见的差距,而机床行业更是相距较多,目前大多依赖进口。

虽然中国一直在走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但作为其基础工业支柱的机床产业道路却越走越窄。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中国机床市场的年度数据,可以知道的是相比于2018年,中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已经下降了将近百分之十九,整整比2012年的中国金属切削机床少了四十多万台。

然而,事实上金属切削机床实际上种类分布广泛,包括能够对工件进行表面加工的铣床、用于雕削零件表面的磨床、用于旋转器件车削的车床、能够进行工件钻孔的镗床……

换言说,金属切削机床不但负责了原材料还涵盖了产品设备等,无论是简单的机械还是汽车、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都无法脱离它。

情况正常的话,这样一种涵盖整套完整产业链的基础制造加工设备,绝对不可能产量下滑。

不过,国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下滑的原因其实也显而易见,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中国机床在市场上都并不吃香。

再者,机床此类具有工具性质的工业设备倚靠的是制造业增量背后产生的订单,一旦工厂不扩充产能,就不需要采购新的机床。

一定量的国内订单虽然能够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但是没有足够的市场空间这些机床企业很容易陷入价格战中。

因而,大多数优秀的机床公司往往会将市场扩展到海外市场,寻求更加稳定的利润来源。

不过,中国机床企业不但还未具备足够能力迈入海外市场,还面临着大多数国外机床企业的市场碾压。

中国的机床产业远远落后于国外主流水准,处于追逐过程

然而实际上,中国的机床发展也曾有过一个不错的阶段。新中国刚成立的时期,中国工业基础还相当薄弱,中国的机床数量也仅有9.5万台。

“一五时期”时,中国机床局开始先后塑造起由十八家国有企业及八家科研院所构成的中国机床工业体系。

到了1965年中国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机床已经有二十六种,这意味着此时的中国每年可以生产将近500台高精度机床。

截至这个时期,中国的机床水平其实与国际水平相当,甚至在某些层面上算得上强于日本。

而到了智能化阶段,中国机床也开始向着自动化发展,不过,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的机床发展止步不前,放松了对机床的研究。

然而在中国机床发展止步不前的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机床行业已经不再止步于传统机床,而逐步迈入以数字化制造技术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时代。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及八十年代初的那段时期,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全面步入数控机床的时代。

作为制造业的加工母机及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数控机床本身具有无限放大的经济与社会效应。而这其中,欧美多国及日本等工业化国家因为抢先完成数控机床产业化进程而受益匪浅。

不过,我国在当时还仅仅处于数控技术的起步阶段,由于先天不足,再加上长时间的停滞,中国的机床产业一直在中高端项目上远远落后于国外主流水准,而被动地处于一个追逐过程。

中国机床企业在国内的生存空间大大缩小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意识到机床生产技术上的力不从心,大量引进德、美、日等国的数控技术,力求改变在机床产业上一直落后于人的局势。

济南一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首先开创了国内机床行业与国际合作的先河,与日本山崎马扎克合作,紧接着其他机床企业也开始相继与德国沙尔曼等进行合作。

尽管通过与国际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让中国机床企业通过以市场换取了技术研发的渠道,学习了一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

但是,由于国外企业在技术研发路线上进行长期的封锁和压制,中国机床的进步并没有办法持久和延续。

而当中国机床企业决心开始自主研发时,却又因为进口机床的涌入开始处处挨打。

上个世纪九零年代,中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许多进口机床开始找到开口涌入中国,导致水平相对落后的中国机床遭受市场冲击。中国机床企业在竞争对手的压制下就已经失去了大量市场对象。

这些外国企业对中国企业实施着一个套路式销售,在我们没有五轴机床的时候,外国机床企业则向中国出售高价的三轴机床,而当中国研发出五轴机床时,这些外企又开始向中国低价销售他们的五轴机床。

也就是说,凡是中国无法自主研发制造的,这些外企便开始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向中国高价出售,而凡是中国已经实现自主研发的机床,这些国外企业就开始进行低价倾销。

这样的套路式销售就相当于一个又一个的“中低端陷阱”,这也让中国机床企业花费的巨额研发费用直接打水漂,面临破产、改革重建等局面,因而中国机床企业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然而中国机床企业在国内的生存空间已经大大缩小,许多中国机床产业也被迫由自主研发开始迈向完全依赖国外进口。

就目前而言,中国机床在高端数控的研发上已经能够相对自主,但是国产高端数控机床的市场仍然受到限制。

相对于中国机床企业,大多数国内工厂更加信任老牌的德、日、美机床企业,因而往往会选择国外的老牌机床企业。

大多数国内自主研发制造的高端数控机床,长时间内依旧被排除在大多数中国企业的选择范围外。

尽管一定的国内订单能够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但是没有足够的市场空间中国机床企业很容易陷入价格战中。

虽然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来推动机床产业的发展,其中包括通过税收财政来鼓励国内机床企业的发展创新。

例如,自1999年开始,中国就开始对数控机床实施增值税“先征后返”,并且长达十年之久,但是,这样的资金扶持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机床企业的前期研发有所帮助。

对于中国机床企业而言,前期的资金投入的确或不可缺,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如何保证中国机床能够有更多的市场机会。

毕竟机床行业作为一个完全市场化运营的行业,单靠国家扶持最多只能维持一定的经营,并没有办法起到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