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版“中国制造2025”剑指“制造强省”
发布:2016-04-09 阅读:1286
搭乘“中国制造2025”东风,山东提出用30年时间实现“山东制造整体达到国内制造强省领先水平,世界制造强国前列水平”。
主战场
“今后10年,山东将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迈进、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提升的关键时期。”山东省经信委副主任李莎在4月1日举行的山东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打造中国制造山东版是未来30年山东制造的目标。
据李莎介绍,2015年,山东工业生产总值达到2.6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1.3%。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分别高于全国和东部地区1.4、0.8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7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3.3%。无论规模总量还是经济效益,均居全国第二位。
但制造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山东距离强省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比如,虽然规模总量较大,但产业结构偏重,对资源和能源依赖性较强;产业门类齐全,但中高端产业占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仅为32.5%,装备制造业占比仅为28.5%;省内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但国际市场竞争力相对不足,外向度较低;创新体系较为完善,但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创新成果转化率仅在20%左右,创新引领动力不足。
“ 制造业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战场。山东要在推进新一轮制造业发展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进一步提升工业在全省产业结构体系中的质量层次。”李莎告诉记者,中国制造山东版将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扬长避短、精准施策,做大优势、补齐短板,努力构建产业新体系。
“三步走”
据李莎介绍,山东确定了制造强省“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提出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水平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两化融合、绿色发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产业基础雄厚、结构调整优化、质量效益良好、持续发展强劲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基本实现制造业强省目标。到2035年,山东制造整体达到国内制造强省前列,世界制造强国中等以上水平。到第三个10年,即大约建国100周年时,山东制造整体达到国内制造强省领先水平,世界制造强国前列水平。
而发展壮大10大装备制造业,培植提升10大特色优势产业,组织实施8大专项工程,则成为支撑实现制造强省目标的重要载体。
据山东省经信委规划与技改处处长孔庆成介绍,10大装备制造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力装备、现代农业机械、工程机械、专用设备、节能环保装备”等,按照打造“国家队”的要求进行培植;10大优势特色产业“新材料、新医药、纺织服装、食品、家电、纸品、轮胎、石化、建材、有色”。既与国家重点产业领域相衔接,又兼顾山东的优势和特色。
同时,加快实施《山东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5—2020年》和22个行业实施方案,围绕自主创新、智能制造、质量品牌、绿色发展、服务型制造、中小企业成长、军民融合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先进经营理念、先进技术标准、科学管理方法、高效工艺设备等在制造业广泛应用,努力缩小与国际制造业先进水平差距。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建立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智能生产模式,推动产业链的协同和重组,着力打造“智慧工业”。重点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云制造、个性化定制、大规模定制、众创、众包、众设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
“ 山东将加大对相关制造业财税扶持力度,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综合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研发、技术改造、试点示范和服务平台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确需新增用地的制造业优质技改项目。并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协调和推动有关银行机构,采用利率优惠、银团贷款、债权融资等方式,加大对制造业信贷支持。”李莎透露。
文章来源:中国机床网